红楼藏书楼

红楼记忆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甲156号的北京市红楼电影院,对很多老北京人来说,曾是美好的文化记忆。但在2012年,这座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影院因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停止放映。


保留与新生

       我们主要考虑解决几个问题:该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原有空间与新功能布局的关系;原有建筑结构和空间质量的提升等问题。在处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时候,既要减小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保留原有的建筑场地关系,同时又要对周边场地做出回应。总体设计希望在这样一个有历史记忆的老房子里,创造有关于书的幸福,将老城的历史、风景、记忆、自然、光影、书籍融合在这样一个新老结合的建筑之中。
      该建筑由东西两部分建筑组成,整体呈”L”型布局。本次改造包含地上各层内部平面功能重新划分设计、西侧西立面改造、屋面的改造设计,不包含建筑总平面、室外管线及其它立面。方案中充分利用光影韵律,在豁然开朗的书的世界中打造美轮美奂的主空间,设计中采用新旧结合的手法运用材料,使得景观新老元素融为一体。让读者可以在改造后的藏书楼中自由徜徉。

西侧立面改造

       西立面一层向内退让给城市和居民留了一个缓冲空间。二层则将建筑体块扭转,采取了角度特别的橱窗设计,也是一个凸出的“取景框”,扭转的角度正好朝向正阳书局和万松老人塔,玻璃使内外通透,将砖塔乃至胡同作为风景收纳进来,形成视觉上的延续。藏书楼建筑与环境,与“对岸”的“文化姊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


北侧入口改造

      北入口为原有三层住宅建筑一层的过街楼通道,因此拆除立面装饰层,恢复原建筑本身的砖立面,与周边立面相互融合。同时留存了承载斑驳岁月的历史牌匾,让过往的人们在翻新后的建筑内依然能感受到时光的痕迹。
      该项目也是全国首创以“众藏、共阅、分享”为核心理念的公共藏书楼,对推动全民阅读、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涵养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改造后的红楼藏书楼要满足藏书、咖啡厅、展览、演播厅、办公活动等,功能总结为:藏、阅、论、展四个功能,功能的多样性与原有建筑空间的单一性是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整个建筑流线,空间重新组合形成一定的功能序列,将新功能植入空间之中。


美轮美奂主空间

       主题藏书区是建筑内部的核心区域,我们充分利用了原来影院放映厅的高度,分作三层,低、中、高层按人流量逐步减少进行分布。既可以满足大量藏书的需求,同时三层高的藏书环廊也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此外,大空间的整个墙面都将用来做藏书——这是我们希望形成的空间意象,当读者立于楼中,希望他们能感到自己是被书环抱的。当同样有阅读爱好、品味的人的聚集到这里,它既是物理的聚集场所,同时,也成为精神的聚集场所。
       新落成的红楼藏书楼不同于传统书店,而是集私人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于一体。藏书楼最大的特色在于藏书的方式,所藏书籍来源于社会公众,包括已故的知名专家学者全部或大部分藏书、作者本人著述及藏书、机构精品藏书、个人有价值藏书等。北面的大屏幕及空间,可以随着功能需求自由切换四种模式。改造后既可满足藏书、阅览、求知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宣讲、传播知识的窗口,也更好地传递了藏书楼“互联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新藏书与阅读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人和书的多重关系。人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有很多状态,该空间的打造正是根据人的这些体验来考虑的,无论人与书有多少种美好的相处方式都可以用这样的空间来承载。

与自然有趣的关联——光院子

       本建筑改造的核心及亮点就是将阳光引入建筑之中,有效提升了原有建筑空间的品质。在原有建筑中植入了两个光院子,这是藏书楼序列空间韵律的一个小高潮,也是观历史片段的橱窗。在光院子中也形成了光影序列、空间层次,新老建筑材料等对比。一个在大空间和北侧过街楼入口之间,改造后的空间序列为北侧入口的低矮空间-两层通高空间的光院子-在进入一个低矮空间-主要的大空间,高低与明暗的交织;另一个在大空间与西侧两层建筑之间连接的位置,将原有部分二层楼板去掉,形成了一个两层通高的采光空间,由于两个建筑之间有高差,用桥将彼此连接。

       光院子是人进入建筑后心里的过渡空间,人在感受到光线变化的时会停留下来留意到保留的原红楼电影院的原始外立面,原来的历史痕迹也会被人感受到。在主要藏书阅读空间处,我们在原有建筑的顶部开了天窗,也让自然光能够进入人们阅读的空间,整个空间因为光线的进入变得更加生动。为了使藏书楼的阅读空间最大化,我们见缝插针地在众多区域设置了阅读区,可供市民们随时随地有阅读之所。而主要的休闲阅读区设在西楼部分,提供阅读需要的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临窗、听雨、桥上台下,偶尔几棵记录童年的老树,让阅读成为舒适怡人的文化体验。藏书楼内还设有采播厅、展览、衍生品区等多功能展示区,体现了新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独特之处。这里可以为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出版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设计了口述史采制工作室,未来将面向入藏者及社会公共提供个人口述录制和定制化出版服务。


施工过程

       原建筑位于居民区,仅拆除旧有不合理墙体和结构、搬运施工垃圾就花了三个月时间。同时改造采用了钢结构,强度高,安全可靠度高,施工周期短,施工噪音小,即满足了结构强度要求,又避免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改造的另一重点是建筑的消防工程,我们设计了多个便利可达的消防疏散通道,及增加排烟竖井等排烟设施,确保建筑消防安全。






项目名称:北京红楼电影院改造工程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甲156号
联系邮箱:ray@zen-in.cn
主持建筑师:刘钰
设计团队:王东纯、霍光、冯琦禄、袁雅祺、李天宇、王迺音、张志革、吕周琳
完成时间:2018.11
项目面积:883.76㎡
施工团队:河北省永阳建设有限公司